倡导绿色中国, 推动中美交流——记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
发行时间:2016-10-19
近几年随着雾霾日趋严重,中国民众对空气、水和植被等环境问题达到空前的关注程度。如何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焦点。
2003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环境组织合作论坛于2003 年在北京召开。 450 余人参加, 《人民日报》称之为中国民间环境组织的历史性突破。
而在海外,以环境工程博士何平等华人为主体的国际民间组织“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早在二十年前就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通过向中国政府提交政策建议、培训扶植中国环保NGO以及开展中美对话, 技术交流等方式,对中国环保给予全面的关注和深度介入。
“基金会”是 1996年由何平博士等一批关注中国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专业人士在华盛顿创立。这些年来,针对中国环境问题,在环境政策咨询、环保技术交流、民间组织推动和公共环境教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和项目,成为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和国际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十几年前,环境工程学博士何平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书时有过调查云南环境变化的经历。 “在香格里拉的一片湿地里,文革时期水放干了,黑颈鹤就不来了,后来发现有鹤,原来发现水面恢复了。”这是何平博士描述的场景。他所实习的组织是一个国际鹤类保护基金会,项目是两位生物学博士做起来的,尽管筹钱做项目非常艰苦,两个人甚至连袜子都买不起,但是十多年后这个机构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环保组织。基于这个项目启发,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沙尘暴、水污染等一系列环保问题,国内迫切需要相关的技术交流,何平博士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伴们决定做一个环境基金会。
1996年,由三十位关注中国环境的专业人士发起,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在华盛顿成立。除了何平博士外, 基金会的发起人还包括夏福祥,庄兴,薛海培,杨静丽,刘锐等。
基金会首先同乔治华盛顿大学合作,请中国国内专家及美国专家做了一个“中国环境系列讲座”,讲座历时半年讲了整整一个学期,人们对中国环境问题诸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有了深入认识;第二年,基金会组织海外华人专家访华团到中国做讲座,走遍北京、上海、南京和西安等城市,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回美国后提交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建议报告》得到当时温家保副总理的批示,基金会在中国有了知名度。
1999年,首届中美环境民间组织合作论坛在华盛顿举行,社会反映热烈,直到开幕前白宫还有人打电话报名参会。这届论坛共有99名代表参会,一些知名国际环保组织如大自然保护协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都派员参加,这个论坛也被写入国务院中美交流年报。十多家国内的民间环保组织, 如自然之友, 绿家园等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
基金会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中美环境民间组织合作论坛”活动,并提供培训,到第三次在北京的变成国际环境论坛,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相关组织加入,与会规模已达450人。官方的 “人民日报”称之为 “中国环境民间组织历史性的突破”。
随着2002年被联合国确认为主要国际环境组织之一,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在中国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金会项目主任张琪表示,2015年他们去了美国西部, 瑞士和蒙古,2016年他们正在中国青海和内蒙了解牧民的草场管理情况,希望能够探索一种“有效、切实”的改良方式,将国外优秀的草地管理模式引入国内,例如轮牧,综合管理机制等 。
这只是2016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诸多项目的一个缩影。
自成立以来,基金会与来自不同领域的海外专家合作,向中国政府提交环保、能源和气候政策建议报告。从2004年开始,基金会通过全国政协共提交30余篇建议,内容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流域治理、能源效益和技术、雾霾成因分析、低碳发展和保护濒危物种贸易等领域。这些报告对相关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全国政协表示,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是给中国政府建议最多、质量最好的海外机构。
2013年,基金会董事长何平博士亲自到云南考察怒江保护项目。考察结论认定怒江开发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基金会直接给全国政协提交报告,指出怒江开发不但破坏生态,还有滑坡和地震危险;特殊生态系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能牺牲怒江只顾自我发展。并在报告中秉笔直书,要求“立即无条件停止!”
董事长何平博士回忆,在基金会成立之初对中国社会调查显示,中国民众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对环保只有60%知道”。当时何平曾在美国之音做节目,讨论环保与发展的问题,很多国内电话打来表达观点,认为“环保有什么用?还是发展要紧”。何平记得,十多个电话只有两三个人支持他。
他说,“环保和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但是只有计划生育抓得很紧”。于是,在中国推行环保教育和培训成为基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扶植环保民间组织(NGO)也得到中美政府的支持。用何平的话说,“不光开会,还搞(NGO)培训,教他们如何做项目,做管理。使中国的环保NGO事业得到很大推动, 他们目前在推动中国的公民参与和环保意识。”
从1999年到2007年,基金会连续五次组织“国际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合作论坛”,500多家国际国内NGO参加论坛和培训;2008到2011年,基金会在北京、西安、昆明等地组织环境与健康社区培训;2009年到2015年,基金会多次组织“学生绿色夏令营”,“青年领导力训练营”等,安排中国学生到美国体验绿色实践和开拓国际视野。
张琪表示,在民间组织培训同时,基金会也开展了社会企业培训,也在做偏远地区的生计类培训,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包括财务,生产管理,和市场拓展培训等等。
从2000年起,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开始组织中美技术交流对接活动,60多家美国公司和80多家中国公司参加商务考察和交流活动,有力推动中美技术合作与环保、能效与新能源技术的提升。基金会目前拥有独立的“美国低碳技术数据库”,并设立了“绿色技术推广中心”。
何平博士说,2006年把美国先进的太阳能/风能环保技术带到中国,在十年前就完成了对接,使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最近五年,他们又启动“中美对话”系列活动。通过环境与气候对话,促进双方了解和交流,促进政策和技术合作。比如低碳行活动,2014年中国专家到美国国会演讲,2015年美国智库专家和地方官员去中国看看如何做低碳的,今年11月,还将有中国的专家到美国考察。从 2009年开始的“美中气候圆桌会议”, 对美中气候谈判和国际气候协议都有很好的推动。
在何平博士看来,目前中国环境问题严重,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也给基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何平认为,中国应对环境问题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事情,环保也真正成为基本国策了,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目前关键是执行问题,上面重视有利,但是地方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观念要转变,要中央到地方一起转变;目前的环境状态, 治理需要一步步地减,需要过程。以雾霾为标志的环境问题迎来爆炸时期,到了顶峰,不能再恶化了。未来中国环境下一个五年会好些,但真正要看到好转至少要十年时间。
何平表示,针对目前的中国环境问题,基金会不能光讲政策和介绍技术,而是要为地方政府,企业拿方案,这是更高的要求。前二十年倡导为主,现在要重点转移,拿出有效手段来控制它,通过示范项目, 推广国际成熟的 “最佳实践”,让海外的专家能通过基金会搭建的平台,切实有效地帮助中国改善环境。
(据了解,今年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成立二十周年,基金会策划了两场主要庆祝活动,10月21-22日将在中国北京举行庆典和环境治理论坛;12月3 日将在美国华府地区举行“绿色中国环保公益音乐会”。)
来源:《美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