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雾霾治理成顽疾?可凝结颗粒物失控是主因

 

发布日期:2019-09-26

9月20日, 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会长何平博士在武汉召开的 “2019湖北清洁能源技术论坛”发表演讲,讲解为什么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很多,也很有力,但雾霾仍然频频发生,认为目前没有管控可凝结颗粒物是主要原因,而不是普遍认为的排放强度过大。

何平博士首先回顾了2013年雾霾爆发以来,国家和地方采取的一系列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包括燃煤电厂烟气 “超低排放” 改造,治理 “散乱污”,“煤改气”, “煤改电”,停产、限产、错峰生产,环境督察等。但自2018年冬季起,我国多数地区雾霾治理效果反弹,雾霾天数同比大幅上升(2 + 26城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反弹36.8% ,汾渭平原重污染天数同比大增42.9% ),雾霾治理再次陷入困境。

何平博士在演讲中

不少专家认为是工业排放强度过大,远超环境承载能力,但经过近二十年的环境治理, 我们目前总的硫,硝,尘的排放量已经降到90年代的水平。很明显,这么重的雾霾,不是传统污染物硫,硝,尘过多造成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雾霾居高不下?何平博士认为是我们没有控制住可凝结颗粒物的原因。烟气排放的颗粒物分两种, 一种是可过滤的颗粒物, 一种是可凝结颗粒物。我们目前的烟气排放颗粒物的限值只考虑可过滤的颗粒物, 是相对粒径比较大的, 而可凝结颗粒物粒径大部分在PM0.5以下, 而且在烟道里呈气态, 不但在烟气指标里没反映, 普通除尘器(包括静电除尘器)也清除不了。这些粒数巨大的可凝结颗粒物粒直接排出,形成了雾霾的核心(气溶胶),而且它们基本不沉降,在高湿环境下,成倍增长,导致严重雾霾。

根据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检测数据,一家实现超低排放的电厂,常规可过滤颗粒物已经小于1毫克/立方米,而可凝结颗粒物仍然高达12 毫克/立方米。这些可凝结颗粒物不但质量上超过常规颗粒物,其粒数更是比可过滤颗粒物要高两个数量级(一立方米的粒数以亿计)。一个中等城市, 有3-5个电厂/钢厂,如何不控制可凝结颗粒物,几天的静稳高湿天气,雾霾就可到污染级!

何平博士指出,要有效的控制可凝结颗粒物,目前的排放标准需要做出改变,美国是把可凝结颗粒物单独作为一个指标,进行检测,国内有专家建议以总的可溶解颗粒物或三氧化硫 (SO3)作为可凝结颗粒物指标物,进行监测和控制,究竟那一个更合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有色烟羽” 治理, 其核心就是要消除或减少烟气里的可凝结颗粒物,不是简单的“脱白”, 这是雾霾治理必须采取的措施。2018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国际中国环境基金会作为徐州市政府大气治理顾问,在徐州开启了以 “除湿脱白”,治理 “有色烟羽“ 为主要手段的治霾攻坚战,完成了九个电厂,二十台机组的深度治理,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治理 “有色烟羽”为主要手段的区域性雾霾治理试点工程,治理效果明显。2018年,在不少地方雾霾反弹的情况下,徐州市的PM 2.5下降了8%,而整个江苏省只降了2%。

何平博士还介绍了几项有效的治霾技术,包括云除技术(一项专门针对降低可凝结颗粒物的烟气冷凝技术),美国钠法多污染协同治理和脱污剂再生技术(实现多污染物减排,废物利用与投资回收)和喷淋除湿加余热回收技术(实现污染物脱除,白烟减弱, 节能与投资回报),其它创新性技术,特别是针对可凝结颗粒物的削减技术,要尽快进行示范和推广。

 

本次论坛由中国新能源工程联盟 (中新工联)主办, 来自新能源行业(光热、光电、新风)的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代表两百余人参加了论坛。